不管是从学术性,还是从可读性上讲,本书都是上乘之作。从学术性来说,本书从内务府包衣这个更符合当时清代宫廷政治实际的视角重构了明末清初传教士在中国的故事。这个新的故事与之前的所有宏大叙事框架都不一样,但是却更符合当时的现实逻辑。正如作者在跋语中所言,用简明的理论框架来完美解释历史现象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以至于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地轻视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偶然性,一个充斥着不确定性的概率世界总是让人感到没那么踏实,正如爱因斯坦当年反对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然而不幸的是,真实的世界恰恰就是如此复杂而随机的,很多社会规律都只是在统计学意义上是正确的。从可读性角度来说,作者对本书的打磨相当成功,全书从两个耶稣会神父在四川被清军俘虏开始讲起,将相关人物的心理变化和命运沉浮娓娓道来,康熙皇帝的形象跃然纸上。。。
Overview
🏆本书荣获2024年……🏆 豆瓣年度历史·文化图书、豆瓣年度图书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中华读书报年度十大好书 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 澎湃新闻编辑们推荐的年度十大好书 搜狐文化好书...
Library Record
- Status
- Currently reading
- Favorite
- No
Featured Quote
“第三届“行读图书奖”新知·中文原创获奖图书”
My Remarks
You haven't added any personal remarks yet.
Community Remarks
好书,以前也一直以为清朝天主教问题涉及到了中西文化差异——天主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冲突,最终导致天主教于雍正时被禁绝。然而,现在看来,清朝天主教的兴衰,更大程度就是因为君主的喜好罢了,一朝天子一朝臣,康熙亲传教士,天主教就受优待,雍正崇佛,天主教就被禁绝。所以,如今越来越发现,对历史的解读,宏大叙事是最靠不住的
自幼接触传教士的康熙,熟知西方天文和音律,钻研代数和几何,好饮葡萄酒和巧克力,信任西医和西药。这样的康熙,自然了解中西差异,甚而绕开礼部通过内务府接待西方使团,以此规避跪拜问题(马戛尔尼:啊?)。彼时的清帝国,也几乎与欧洲国家体系相连。康熙长期与教皇通信(红票事件即其中一环),传信祝贺约翰三世的维也纳大捷,甚至通过荷兰来调停与俄国的战争。而康熙的优容,教士的努力,都在政权交替间倾覆,虔心礼佛的雍正发布禁教谕令,多年深耕人脉的耶稣会不仅在九子夺嫡中押宝失败,也在教内遭遇“肃托”。不过百人的来华教士从此衰落,西学随之中辍,作者认为这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化冲突,而是与帝王的爱好直接关联。很有意思,在“开眼看世界”之前,我们并不是完全闭着眼。